结构化面试逐字稿 社会现象

点击以下栏目快速跳转:

2024年福建省考·地方银行贷款

地方银行推行贷款制度,引入道德评分机制,通过个人道德品行、诚信等去评判贷款额度,有良好信用、参与过志愿服务等人群可以优先贷款。对此,你怎么看?

各位考官,地方银行在贷款制度中引入“道德评分机制”,是一种有益的探索。它体现了鼓励诚信、倡导道德、服务群众的良好初衷,值得肯定。但与此同时,这项制度在实践中也需要更加科学、规范,才能真正实现其正面效应

首先,这项制度有其积极意义。

一方面,它拓宽了传统金融体系对借款人评价的维度除了收入、资产、还款记录等硬指标外,引入了道德品行、社会贡献等软指标,有助于形成“守信有益、失信受限”的社会导向。比如对有良好信用记录、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众,给予优先放贷、额度提升等政策支持,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,激励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。

另一方面,这也反映了地方银行主动作为、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。相比大型金融机构,地方银行更贴近群众生活,引入道德评分机制,是金融服务贴近民生、优化治理的一个新尝试。

但我们也应看到,这项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。

一是评价标准不够清晰。比如“道德品行”如何评定?“参与志愿服务”以什么为标准?是次数、时长、类型,还是社会影响力?如果没有一套明确、统一的量化标准,就容易陷入主观判断,甚至滋生不公和腐败。

二是制度操作性较弱。目前大多数银行缺乏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有效记录与判断机制,很多信息依赖社区、单位等人工申报,难以做到全面、真实、客观。这样一来,不仅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,也可能引发争议,降低制度公信力。

三是存在一定金融风险。若仅凭道德评分就决定贷款额度或放款顺序,忽视了借款人实际的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评估,容易出现违约、坏账等问题,干扰正常金融秩序。

针对上述问题,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:

第一,细化评分体系,建立科学标准可以设置正向积分和负面清单,比如:长期参加志愿服务、依法纳税、履行家庭义务等可加分;而违法犯罪、失信行为、拒不赡养父母等行为可扣分或设“一票否决”,实现评价标准客观公正、可操作、能落地

第二,搭建信息平台,统一数据来源。可以由金融、司法、社区、志愿服务组织等部门联合建立道德信用数据库,打通信息壁垒,实现数据共享,为贷款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。

第三,加强制度宣传,推动全民参与。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道德评分机制的意义与益处,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,营造“讲信用、重道德”的良好氛围。

总之,在守住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,把握好制度设计与落地之间的平衡,让好制度发挥出最大效用,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