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构化面试逐字稿 社会现象

点击以下栏目快速跳转:

2023年陕西省考·孔乙己文学

近日,“孔乙己文学”席卷整个互联网,引起热议。广大网友纷纷以孔乙己自比,表示: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,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。”对这个现象,你怎么看?

各位考官,关于“孔乙己文学”现象,我的看法如下:

“孔乙己文学”的兴起,是一种带有自嘲意味的网络表达,许多年轻人借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,来抒发自己学历高却找不到理想工作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感到焦虑与无力的情绪。这既是一种情绪的表达,也反映了当前青年群体所面临的一些真实问题,折射出年轻人就业焦虑的普遍存在,以及社会对高学历的某些刻板期待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。

产生这种现象,既有客观环境的影响,也有主观认知的问题。

从客观层面来看,当前就业形势确实较为严峻。一方面,受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,就业岗位增长放缓,尤其是传统岗位吸纳力下降。另一方面,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,竞争压力持续加剧,使得不少年轻人产生了“就业难”“高不成、低不就”的无力感。同时,社会和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期待过高,过分强调体面工作、稳定收入,使得一些年轻人在从事外卖、快递等职业时承受了额外的舆论压力,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。

从主观层面来看,一些年轻人确实存在“眼高手低”“不愿从基层做起”的情况,对现实缺乏充分认识;还有一些人缺乏实用技能与社会经验,面对职场挑战显得准备不足,从而加剧了自身的迷茫与焦虑。

面对这一现象,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和解决:

第一,要转变观念,营造包容的就业氛围。社会应当充分认识到,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重,学历并非决定人生的唯一标准。应通过媒体宣传、先进典型引导等方式,塑造多元的成才观、职业观,让年轻人放下心理包袱,理性选择职业路径。

第二,要加强能力建设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,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职业方向;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扶持,帮助青年提升就业能力。

第三,要拓宽就业渠道,提供更多优质岗位。政府应加大稳就业、促就业政策力度,支持新兴产业发展,释放更多就业空间;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,推动基层岗位扩容提质,构建更加多元、开放的就业环境。

总之,“孔乙己文学”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年轻人就业的困境与现实的差距。我们应当正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,通过多方努力帮助青年走出“长衫”的束缚,在新时代里实现自我价值,书写属于他们的奋斗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