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构化面试逐字稿 社会现象

点击以下栏目快速跳转:

2024年浙江省考·AI艺术创作

近日,国内首部AI动画片《千秋诗颂》的播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热议。有人说,借助AI,人类会不断丰富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方式,提高创作效率;也有人说,生成式AI形成依赖,会导致创造力枯竭。对此,你怎么看?

各位考官,关于生成式AI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,我持积极肯定的态度,并认为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。

首先,我认同“借助AI,人类会不断丰富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方式,提高创作效率”的观点。 AI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生成能力,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,从而有效提升文艺创作的效率。比如,在动画制作中,AI可以自动进行场景渲染、人物动作捕捉等,显著缩短制作周期、降低制作成本。此外,AI还能打破技术门槛,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创作,提升全民艺术参与度,促进文化传播和多样化表达。

其次,对于“生成式AI形成依赖,会导致创造力枯竭”的担忧,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。 创造力的源泉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思考、情感与灵感,而AI只是工具,不会取代人的审美判断和思想深度。恰恰相反,AI可以释放艺术家的创作潜力,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构思、创新和打磨作品上。例如,一位作曲家可以用AI辅助生成旋律草稿,再进行人工优化,从而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音乐作品。此外,AI也能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灵感素材和风格参考,拓展创作边界,激发更多艺术探索的可能性。

当然,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,AI的出现确实对传统艺术创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。为了让AI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创新和艺术发展,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:

第一,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,推动生成式AI模型的本土化发展,提升算法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,避免“千人一面”的作品输出。

第二,艺术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,学习掌握AI工具,将技术与思想深度结合起来,探索AI与艺术的最佳融合点,推动艺术创作从“技术美”走向“思想美”“文化美”。

第三,政府要完善政策引导,加强对AI创作伦理和知识产权的规范,保护原创者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、举办创意大赛等方式鼓励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,培育更多AI+艺术的精品项目。

总之,生成式AI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,是技术进步与人类智慧共舞的新机遇。我们应积极拥抱变革、顺势而为,让AI成为艺术创作的“画笔”而非“枷锁”,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,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