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考官,对于在公共服务中使用方言的现象,我表示充分肯定和支持,并认为这一做法值得总结经验、在更大范围内积极推广。
首先,在公共服务中使用方言,能够更好地服务本地群众,尤其是老年群体。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群众,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、不熟悉普通话的群体来说,用家乡话交流能大大降低沟通障碍,增强获得感。例如在窗口办事时,工作人员用方言介绍政策、指导流程,可以让群众感受到更多亲切与尊重,也能有效避免因语言理解偏差造成的误解和不便。
其次,适当使用方言有助于拉近干群关系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。在基层工作特别是下乡入户、上门走访、政策宣传等场景中,干部使用方言往往更能赢得群众信任,更容易把道理讲清楚,把人心拉拢住。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,能够提升工作效率,也更容易化解群众的抵触情绪,有利于工作的顺利推进。
再次,将方言融入公共服务,也是一种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体现,推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。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感。如今在年轻人中,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,许多方言濒临失传。通过在公交语音、政务机器人、宣传平台等公共场景中展示方言,不仅能激发公众对方言的兴趣,还能唤起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方言文化的关注与传承意识。
当然,我们也要看到,在公共服务中使用方言也面临一定挑战。比如外地来办事的群众听不懂方言,可能会产生沟通障碍;某些方言发音难度大、不易统一表达,也不利于政策的标准化传达。因此,方言的使用应有度有节,精准规范。
为此,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
第一,要科学设定方言使用场景。在服务对象主要为本地居民、沟通有障碍的群体时可优先使用方言;而在政策宣讲、跨区域交流等需要标准化传达的场合,应坚持使用普通话,并保证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无缝切换,确保信息准确传达。
第二,要加强干部方言能力培训。各地可借鉴金华的做法,将方言纳入青年干部能力建设内容,开设“方言+政务”实用课程,提升干部的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,使其能够在恰当场合熟练运用方言,提升服务亲和力。
第三,要注重技术手段的赋能。例如可借助语音合成技术,在公交报站系统、政务智能机器人中,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灵活切换。对于方言的语音识别与智能交互,也应加大投入研发力度,推动相关技术更好地服务群众、服务文化传承。
总之,把方言运用好,不仅能“接地气”,更能“聚人心”,在提升公共服务温度的同时,也能守住文化的根脉。我们应积极探索“普通话+方言”的融合服务模式,让语言成为连通你我、服务群众、传承文化的桥梁。